- 鄧文淵老師捐贈黃金田畫作暨數位典藏展 / 推廣組劉昫如
- 敲響師大自由鐘 / 校史組黃于庭
- 書香與玫瑰,在圖書館與你相遇 / 典閱組慕陽
- 我的移動教室-臺師大開放式課程(OCW) / 系統組林倩文
- 風暴佳人─宗教政治與科學衝突下的犧牲者 / 公館分館
- 在劇變的時代裡,未來只屬於不斷學習的人 / 公館分館呂智惠
- 雲端開放教育研習會心得分享 / 系統組侯麗雯、林倩文、顏若襄
- 『開放取用—由機構典藏到全面開放取用』研討會研習心得 / 期刊組許嫚婷
- 新書報報 / 出版中心
- 禮品新品 / 出版中心
鄧文淵老師捐贈黃金田畫作暨數位典藏展
推廣組劉昫如
從921那場大地震說起!大地母親那陣劇烈的上下心跳,震痛了很多人,也震垮了很多事,但同時卻也震醒了很多人心中遺忘的彼此關懷與照顧。
震後的埔里雖然斷垣殘壁,但卻也帶入了希望的工程,其中包括館舍全倒的埔里鎮立圖書館,幾經重建波折後,幸獲文建會大力補助投入千萬經費,由當時陳昭珍教授,現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書館館長,推動台灣公共圖書館金點子改造計畫,協助該館的設計與規劃,與蘇麗雯蘇館長一同進行書香人文空間改造,終蛻變成美麗又有魅力的書香新樂園,重新於93年6月12日開館,為埔里地區的愛書民眾們提供豐富內涵、嶄新風貌的閱讀空間與文化服務。
全國各界對埔里圖書館兼具機能、品味、魅力、雅逸的空間美學,都給予極佳的讚賞與好評,譽為是全台灣最美麗的五星級圖書館,曾榮獲教育部評鑑得到「臺灣地區九十三年度營運績優公共圖書館卓越獎」,更在97年獲教育部頒「金圖書館獎」,今年102年該館蘇麗雯館長更榮獲「圖書館傑出人士貢獻獎」,由本館陳昭珍館長的承先、到蘇麗雯館長的啟後,讓埔里鎮立圖書館綻放出美麗的人文果實。
在陳昭珍館長與埔里鎮立圖書館密切合作的同時,埔里高工的鄧文淵老師,感受到陳館長對埔里的熱忱與付出,特地將珍藏多年埔里當地知名民俗畫家黃金田先生的珍貴畫作致贈本校,目前由本館校史組保管並將這些畫作數位化典藏。
此次舉辦黃金田畫作暨數位典藏展,除了展出臺師大圖書館數位典藏畫作的成果外,也希望展示出典藏畫作背後的涵義以及人與人間那些溫暖的情誼,透過這次的展出,希望讀者在欣賞畫作的同時,也能與我們一起感受埔里人的努力與溫暖動人的情誼。
詳見特展網站http://archives.lib.ntnu.edu.tw/exhibitions/Huangjintan/
敲響師大自由鐘
校史組黃于庭
「噹、噹、噹……」優美清脆的鐘聲迴盪在校園裡,莘莘學子從教室魚貫走出穿梭在朗朗的阿勃勒黃金雨下,這曾是師大人所共同擁有的美好回憶,曾幾何時,悠揚的鐘聲被制式的電子鐘聲取代了,您知道這座校鐘現在下落何處嗎?
臺師大的校鐘承自日治時期的臺北高等學校,臺北高等學校創立於1922年,初期借用臺北一中(今建國中學)部分校舍,到1925年設立高等科,1926年再遷入位於古亭町的新校舍,也就是本校校本部。
臺北高等學校是當時臺灣頂尖菁英的養成所,並承襲日本高校的精神,倡導「自由自治」的學風,自由、開放的風氣是高校特立的傳統,由學生個人自主、自由思考高校生活的意義和目的,這群介於青春期與成年期交迭的高校生,在此傳統的保護下,享有盡情探索人生各種可能的權利。高校的第二任校長三澤糾先生於1929年自美國農場購入一對銅鐘,並於同年10月裝設於臺北高等學校本館(現行政大樓)三樓頂層,稱之為「自由之鐘」。而「自由之鐘」正是為其校風精神的代表象徵,清脆鐘聲令畢業生至今難忘,時時提醒著進入臺北高校的學生自由思考,探索人生哲理,擺脫世俗泥淖,形成獨立思考的人生觀。
「自由之鐘」鐘體一大一小,小鐘於二次大戰結束前後佚失,大鐘則使用至1982年,因破損現存於本校圖書館一樓大廳展示。2012年重製的「自由之鐘」,在本校臺灣史研究所蔡錦堂教授戮力推動下,由臺北高等學校臺籍校友組成的「臺北高校同學會」與日籍校友組成的「蕉葉會」集資,於日本富山縣重新鑄造後捐贈本校,再由本校設計學系莊修田教授進行基座設計,以代表臺北高校、師範學院、師範大學發展三階段的三角形尖塔,象徵「繼往開來、邁向頂尖」的臺師大精神,並邀請曾獲第一屆國家文藝獎得主—本校美術系名譽教授鄭善禧大師題字「自由自治」,於2013年進行鐘體結合基座工程,裝設於校本部維也納森林內。
為了讓自由的鐘聲再度響起,本校重建此鐘,於今(2013)年4月23日(星期二)下午3時整,在本校文薈廳前維也納森林舉行啟用典禮,並邀請臺北高等學校臺籍與日籍校友,包括:現任臺北高校同學會會長辜寬敏先生、日本蕉葉會會長蔵本人司先生(由日本東北大學教授川崎健先生代表)、前行政院衛生署署長施純仁先生及前臺大醫學院院長黃伯超先生等各界嘉賓,一同見證這重要的一刻,期能將代表臺北高等學校「自由」、「自治」的學風與本校校訓「誠正勤樸」,深植於每位學生的心中。
※自由之鐘啟用典禮活動網站: http://archives.lib.ntnu.edu.tw/Libertybell/
想更瞭解本校的歷史,請上我們的網站—
※臺師大數位校史館:http://archives.lib.ntnu.edu.tw/
※臺師大數位校史館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ntnuhistory
圖1臺北高校時期的自由之鐘 (臺北高等學校校友富田敏郎先生提供) |
圖2臺北高校時期的自由之鐘 |
資料來源:
河原 功(2013)。在臺灣續存的舊制高等學校-臺北高等學校創立九十週年紀念系列活動。東方,384號,8~13。
蔡錦堂(2007)。日本治臺後半期的「奢侈品」-臺北高等學校與近代臺灣菁英的誕生。2007年臺日學術交流國際會議論文集發表之論文,臺北:亞東關係協會。
徐聖凱(2008)。日治時期臺北高等學校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徐聖凱(2012)。日治時期臺北高等學校與菁英養成。臺北市:師大。
書香與玫瑰,在圖書館與你相遇
典閱組慕陽
4月23日是一年一度的「世界書香日」,對圖書館而言無疑是一重要慶典,在這個特別的日子裡,我們非常希望能夠讓每位讀者感受到濃濃的「書卷式浪漫」,共同歡度愛書的時光。
關於世界書香日的由來,有以下幾種說法:
一、199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4月23日這一天為世界書香及版權日(World Book And Copyright Day),希望藉由全世界對此節日的慶祝,關注閱讀、出版及智慧財產權的發展,呼籲各國的教育主管單位、各級教育機構、圖書館、出版社及其他非營利組織提倡閱讀活動,藉以喚起世人重拾閱讀的興趣及對著作權的重視。
二、西班牙傳說,源自中世紀在東北地方的Catalonia,4月23日是「聖喬治屠龍紀念日」,勇者聖喬治屠龍救公主,將龍血化成的紅玫瑰送給公主,並獲公主回贈書卷,象徵知識與力量。傳至今日每逢這一天,街頭巷尾處處有大小書市,買書的人都獲贈玫瑰。
三、4月23日是英國大文豪莎士比亞的生日,而他的著作廣為流傳,早已成為必讀的經典,以此作為紀念。
以明確性來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訂定有其依據,最為可信;但一個節日的由來若加入一些傳說和文學元素,就會增添一些趣味,也變得浪漫一些,不是嗎?
為了應景、使讀者有感,圖書館特將館內主題書展的本月主題定為「閱讀的所在」,內容主軸鎖定在「書」本身,藉以吸引大家探索閱讀的樂趣。閱讀,可以累積知識,更可以豐富我們的生命;可以獲得暢悅,也可以撫慰心靈的創傷。透過閱讀,我們能發現一塊專屬於自己的小天地、發現跟平常不一樣的自己,在這塊地盤裡,靈魂得以悠遊自在。23日當天,圖書館也會準備限量玫瑰,送給來借書的讀者,跟我們一起與書本來場「唯美邂逅」。另外我們也設計了幾個任務要與大家同樂,饒富趣味等著愛書人來領略,希望閱讀風潮的推動可以更有活力。想沉浸在書香裡,感受閱讀的氛圍嗎?就讓我們相約圖書館吧!
我的移動教室-臺師大開放式課程(OCW)
系統組林倩文
您是否曾經想過不用走出家裡、宿舍,就可以上課、聽演講或是參與研習呢?在臺師大開放式課程(http://ocw.lib.ntnu.edu.tw)裡,提供本校300餘門精彩課程,結合課程影音與簡報等授課教材,完整呈現課堂實境!開放式課程秉持開放、共享的精神,為各個年齡層或各類型需求學習者,免費提供各具特色的專業課程、演講或活動內容。對於在學學生,可以預先知道何以熱門課程總是讓眾多同學趨之若鶩;想複習課程,或是準備研究所考試更能在家上網輕鬆學習。對於各行各業社會人士,本課程也提供豐富專業職能的充電課程,讓個人可以跟上社會腳步,隨時update!而追求終身學習的孜孜不倦者,更是能在多元課程大海中發掘自己感興趣的知識領域。
臺師大開放式課程從學習者的角度,透過拍攝、剪輯影片、教材美化,編製成適合網路學習者的獨立課程單元,讓使用者視自身需要自主安排學習。目前計有各學院及通識課程28類,使用者可透過主課程網頁檢索蒐尋,而網站的「本月推薦課程」係配合社會時事熱門議題,推薦一門相關課程,學習者可直接從首頁快速點閱使用;若想瀏覽嚐鮮,更是不能錯過「超級熱門課程TOP10」、「本周百人點閱熱門」課程,尤其藝術、文學領域,諸如油畫、藝術鑑賞、水彩等課程,與高行健、陳景容等大師講座,皆由名師教授,充分彰顯現本校人文特色和專業。此外,具實用性質如電子學、基本電學、會計學、輔導諮商、公共衛生等專業性課程亦是點閱統計排名中居高不下,十分受歡迎的熱門課程!
隨著行動載具的發展和流行,臺師大開放式課程自2012年起結合雲端系統建置「開放式『行動』課程」(http://mobileocw.lib.ntnu.edu.tw)!提供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等各式行動載具使用,無論學習者走到哪裡,課程就會跟您到哪裡!我們以提供學習者一個不受時空限制的知識分享為目標,臺師大開放式課程不僅是專業亦是博雅,是分享亦是共享,是免費亦是無價,是幾個小時,亦或是一輩子的人生!
快快上網使用!-
※臺師大開放式課程:http://ocw.lib.ntnu.edu.tw
※臺師大開放式行動課程:http://mobileocw.lib.ntnu.edu.tw
↑臺師大開放式課程
↑課程呈現之型態
↑臺師大開放式行動課程
風暴佳人─宗教政治與科學衝突下的犧牲者
公館分館
一、活動宗旨:
本活動希冀以本校理學院教授及各界科學大師推薦之經典科普好書以及科普電影,結合讀書會、影片放映與映後會談等活動,有效推廣科普閱讀風氣,並引領同學認識並接觸科普作品,進而形塑其科學素養,激發其閱讀興趣,並將科普閱讀深植於生活之中,同時建立同學理性思考與批判之能力。
二、 辦理時間:2013/3/8(五)12:00~15:00
三、 辦理場地:文薈廳
四、 辦理主題:科普電影欣賞及導讀:《風暴佳人》、導讀人:洪萬生 教授(本校數學系教授)
五、 參與人數:33人
六、精彩內容摘錄:
本次讀書會所播放的電影--《風暴佳人》(Agora)是關於女科學家海芭蒂亞(Hypatia)的故事,她是西元四世紀羅馬帝國統治下埃及亞歷山大城(Alexandria)的一位女性數學家、天文學家與哲學家。關於她的生平,著作甚至容貌,留下的直接記錄並不多。《風暴佳人》是在這樣一個特殊脈絡下的故事:古羅馬時期的女性,面對基督教文明興起的動亂之際,如何潛心於學術思想與教育,最後因為理念抵觸了當時的宗教信仰,而不見容於那個時代。
海芭蒂亞的父親塞翁(Theon)是亞歷山大博物館的最後一位研究員,也是希臘神祇的信徒。海芭蒂亞因為父親的地位保護,在羅馬時代後期仍可以女性身分公開授教。約在西元400年時,海芭夏成為亞歷山大城中柏拉圖學派的領導者,講授數學與哲學,學生中亦有許多知名的基督徒。 塞翁下決心要培養她成為一個完美的人。海芭蒂亞從小就沉醉在研讀、詰難與探索的氛圍中。此外,她還受到諸如藝術、文學、科學和哲學等非常完整的正規訓練。海芭蒂亞有許多數學論著,可惜大多連同亞歷山大里亞城的托勒密圖書館一齊遭劫,有的則在色拉畢斯(Serapis)廟慘受暴徒掠奪,僅剩斷簡殘篇,未能完整地流傳下來。海芭蒂亞在歷史上具有牢固地位,在數學史中常被提及。數學史家都認為海芭蒂亞在詮釋和綜合幾何學家阿基米德、阿波羅尼斯,代數始祖丟番圖,以及天文學家托勒密的著作上,有著莫大的貢獻。
在海芭蒂亞所處的年代,基督徒與托勒密王朝的異教貴族間產生激烈的對立,然而她並沒有表態支持任何一方,反而宣稱自己信仰的是哲學,只是對因信仰基督教而受罰的奴隸表示同情,或是不願自己的學生被捲入鬥爭中。在宗教衝突的情境裡,海芭蒂亞在提督的保護下仍專心致力於學術工作。最後她被殺害,不是因為質疑古希臘著名科學家托勒密(Claudius Ptolemy)的地心說,而是因為她以女性身分參與公共事務,且與提督產生曖昧關係。有學者認為海芭夏的死,是亞歷山大城最後一個「偶像」的殞落。
七、活動剪影:
在劇變的時代裡,未來只屬於不斷學習的人
公館分館呂智惠
一、內容與簡介:
「新媒體聯盟(New Media Consortium,簡稱NMC)」,專注於前瞻新興教育科技的應用與發展,其肩負的角色與使命在於協助其數百所大學、學院、博物館與相關學術組織的會員在校園中持續推動變革與創新。NMC的專家社群每年會針對該年與未來5年內的教育科技新興應用提出預測與闡述報告,該報告稱之為「地平線報告」(Horizon Report),本文為2012年之報告,主要針對高等教育新科技的應用、發展趨勢,以及所面臨之挑戰,分述如下:
- 2012高等教育新科技之應用:
(一) 1年內會被高教採納之教育科技應用
1. Mobile Apps 行動應用程式:
教育機構開始發展與善用行動應用程式(mobile apps)後,將有助於校務行政面與教學研究面提升整體工具利用品質。
2. Tablet Computing 平板運算:
有著滑指觸控介面、全時連網、陀螺儀、GPS與各種尺寸的加持,不啻為教育領域的學習輔具應用開啟了新的輕巧觸控紀元。
(二) 2到3年內會被高教採納之教育科技應用
1. Game-Based Learning 遊戲式學習:
讓學生經由情境參與強化自己與團隊小組的技能,而模擬遊戲經驗也都被視為能提升學生跨學科與廣泛應用能力的方式。
2. Learning Analytics 學習分析
指有系統地解讀由學生產出或蒐集的廣泛學習歷程資料(紀錄),藉此來評量他的學業進展,以期預測其未來的能力績效,並對其潛力與擅長作定位。
學習分析的目的在於讓教師和校方針對每個學生的需要與潛力量身設計「學習機會」。
(三) 4到5年內會被高教採納之教育科技應用
1. Gesture-Based Computing 體感運算
使用人們自然且直覺的動作來操控電腦的科技應用,讓人們跳脫長期以來被禁錮在只能以鍵盤與滑鼠輸入的侷限,以更輕鬆經濟且直覺的方式與資訊載具互動,而這種方便與效益預期將會顯著地促進教與學成效。
2. Internet of Things 物聯網
將「智慧型連網感測器」鑲嵌於各種真實物件上,透過網際網路與該物件能有所聯繫,達到遠端控制或者實現物件間的直接通信。「無物不聯網」的科技應用對於情境導向學習活動中的模擬、觀察、決策與解決問題而言將有極大的助益。
- 2012年高教教育科技發展的關鍵趨勢
(一) 大量資源與人際關係藉由網際網路讓人們更容易存取的結果,正不斷挑戰著我們必須重新檢視教育者的角色與定位。
(二) 教育典範將轉型為包含線上學習、混合式(hybrid)學習,以及協作(collaborative)學習的新模式。
(三) 學習跳脫時空限制,「要用才學」(just-in-time learning)概念的展現。
(四) 科技逐漸「雲端化」;對資訊科技應用的概念則是逐漸「分散化」
(五) 新的教室教學設計強調融入更多的挑戰性與主動性學習。
(六) 人們的工作內涵將更需協作性(collaborative);教師在設計學生專題的方式也須能掌握到變革趨勢。
- 2012年高教教育科技發展面對的挑戰
(一)合用的評量標準落後於新學術型態的寫作、出版與研究之萌現。
(二)數位媒體素養持續受到重視,儼然已成為各學科與專業領域的關鍵技能。
(三) 經濟的壓力與新型態的教育模式正為高等教育的傳統模式帶來前所未有的競爭挑戰。
(四) 教育機構的制度面之阻礙,對於新興科技的推展形成了艱鉅的挑戰。
(五) 新型態的研究方式對於─圖書館與校藏品、學術資料被記錄的形式,以及支持研究活動的營運模式等,無一不是新的挑戰。
二、思考與分享
1.從2010-2012年專家於「地平線報告(Horizon Report)」針對教學科技的預測可知「行動化Mobile」、「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遊戲式學習Game-based Learning」、「體感運算Gesture-based Computing」是近年來一再出現的重點項目。
2.未來隨科技日新月異,新的科技內容將會隨之遽增.面對新科技的誕生,首先應思量如何將其特點與功能有效融入教育及學習中,以創造符合時勢之教學型態模式,同時也需轉換傳統對於教育與學習之態度,應轉為主動、即時與重視學習歷程等,如此將可在資訊科技之洪流中挺立朝目標邁進。
3.未來學習型態將轉為數位化、混合式及協作式等型態,其學習資源之存取亦將轉變為數位形式與雲端化,故各種媒體與資訊素養之要求將成為必備能力,並須深化相關技能,同時教學內容與方式之設計也須與時俱進,以能因應新型之科技學習時代之來臨。
4.面對各種數位資源與開放式學習資源等資訊日益蓬勃發展,容易擷取與使用,亦造成學習與研究之典範轉移,更將衝擊圖書館之核心價值與使命;因此,圖書館應調整其館藏資源提供與保存之方式,同時須結合當代科技與館藏資源、服務,建置創新服務,並以嶄新經營思維,提升自身競爭優勢,並抵禦科技時代所帶來之威脅,開創圖書館新紀元。
三、 選讀文獻:
Horizon Report- 2012 Higher Education Edition http://net.educause.edu/ir/library/pdf/hr2012.pdf
四、辦理時間:
101年11月26日(週一)14:00-15:30‧總館八樓會議室
雲端開放教育研習會心得分享
系統組侯麗雯、林倩文、顏若襄
自2001年麻省理工學院(簡稱MIT)推出開放式課程(OpenCourseWare,簡稱OCW)以來,在全球掀起一股開放式教育的熱潮,而歷經10餘年的醞釀與發展,在2012年更出現符合大規模、開放式與線上特質的數位學習模式,通稱為「大規模開放式線上課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簡稱MOOC)。國立交通大學高等教育開放資源研究中心與臺灣聯合大學系統特於102年3月15日舉辦一場「雲端開放教育研習會」(Workshops on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MOOCs),邀請三位專家學者分別介紹與說明開放式教育相關議題,包括開放式高等教育的演變與展望、MOOC平台介紹、開放式課程學習者與教學設計以及智慧財產權合理使用等,讓有興趣的教學設計人員、教師、學生及業者透過現場聆聽與網路同步播放方式參與。
第一段演講由交大李威儀教授主講「開放式高等教育的演變與展望」、「大規模開放式線上MOOC平台介紹」,從OCW開始介紹,漸漸發展出MOOCs教育模式,其說明OCW創造一個學習無國界的境界,打破知識圍籬,讓所有願意學習都能平等、自由的接觸到這些寶貴的知識。而臺灣成立開放式課程聯盟已有29所學校會員加入,截至2013年3月已累積1,084堂課程,各校網站造訪次數,也屢創新高。OCW和MOOCs主要不同處為前者不提供任何教學上互動,學習者完全孤立,後者為開放式線上教學,修課人數可能多達數千或甚至數人,所以教師或助教不可能一一批改作業及測驗,理想情況是由電腦自動批改或同儕互評;當學生們提出問題時,藉由平台的分享,學生自由討論正確答案,MOOCs修課是一時且短暫的,而OCW將會是永遠存在於網路雲端中。
第二段演講是由交大周倩教授主講的「開放式教育的學習者與教學設計」,其說明過去的學習者和現代學習者的不同學習習慣和特色,認為臺灣從1985年以後出生的人即是Prensky所稱的「數位原住民」,而另外一部分銜接到新世代的學習者則為「數位移民」,此外特別的是,她指出會使用開放式教育的學習者特質有擅用科技、喜歡多工作業、注意力集中較短、需要高互動、高參與、高效率、學習動機並且也較傾向自我中心,如果製作開放式課程時能注意到新世代學習的特質,或許更能設計出符合學習者需求的內容。
第三段演講主題是「開放式課程智慧財產權合理使用指導原則」,講者章忠信老師除詳盡介紹開放式課程涉及的智財權內容外,還提供「開放式課程著作合理使用指導原則」及「開放式課程合理使用問答集」兩冊資料,讓我們能有更詳盡的瞭解。如需有更進一步的需求,還可至「著作權筆記」網站(www.copyrightnote.org)進行搜尋或提問。
綜合言之,本校圖書館承接學校開放式課程建置工作,並積極透過各式平台進行推廣,對於開放式教育未來的新星MOOC,值得持續關注其發展,並思考下一階段的規劃與策略。
參加人員:侯麗雯、林倩文、顏若襄(台師大圖書館系統組OCW小組)
時間: 中華民國102年3月15日(五),上午九點至下午一點
地點: 國立交通大學開放教育推動中心會議室(電子與資訊研究中心201室)
開放式高等教育的演變與展望、大規模開放式線上教育MOOC平台介紹/李威儀 教授
開放式課程的學習與教學設計/周倩 教授
開放式課程智慧財產權合理使用指導原則/章忠信 老師
『開放取用—由機構典藏到全面開放取用』研討會研習心得
期刊組許嫚婷
※第一場 The Latest Development of Open Access / by Ms. Bev Acreman概述
OA目前發展現況如下:(source:ROAR & DOAJ at March 1, 2013)
1. 全球47個國家共有482個強制授權(mandate)單位,其中80個為研究基金會,202個為機構
2. 全球共計3,375個機構典藏,分佈於101個國家
3. 全球共計8,678本開放取用期刊,來自121個國家,其中974本具影響指數
國際制定的主要開放取用強制授權如下:
1. USA—FASTER (Fair Access to Science & Technology Research) Act
主要提供管道給大眾線上使用公共基金支持的學術研究成果,當該學術研究一經同儕審查刊登於期刊後六個月內,就必需開放授權給大眾取用,該法案為NIH Public Access Policy的擴張延伸
2. UK—RC (Research Councils) UK & Conservative Government Policy
規定自2013年4月1日之後由RCUK全部或部份資助的研究成果,須發表於遵循其開放取用政策要求的期刊上,並需標明資助的詳細信息,並提供獲得相關數據、採樣和模型的途徑
1. EU—Horizon 2020 (2014--2020)
歐盟一項針對研究、創新、科學的投資計畫,整合各項歐洲科研人力、經費等資源,以鞏固歐洲未來的科學與技術基礎。歐盟執委會副主席Neelie Kroes亦承諾,Horizon 2020經費將挹注於開放取用,以鼓勵研究成果的自由移動圖書館員新的使命重點:
(1)與教授及研究人員討論更多開放取用的相關議題
(2)了解圖書館的權益關係者(stakeholders)
(3)了解機構的權益關係者(stakeholders)
(4)建立必要的合作夥伴關係
(5)熟悉基本標準(ORCID、FundRef、COPE),並加以推廣
(6)成為不可或缺的專家,提供必要信息予教授及研究人員
※第二場 Case Study: the Role of Librarian in Open Access Publishing and Setting up Central Fund / by Mr. Andrew Waller 概述
主講者來自加拿大University of Calgary,目前總計約31,000位學生、1,770位教師、及2,900位職員。圖書館館藏計有800萬本實體資源,數千種電子期刊與電子書等。University of Calgary 開放取用作者基金(Open Access Authors Fund)自2008/2009年開始運作,每年從圖書館館藏基金補助USD 100,000元,參與的會員計劃有:BioMed Central、Hindawi、Royal Society等。投稿的作者必須是University of Calgary的專職或兼職教師、研究生、職員、研究人員等。在得到基金補助前,作者需以研究經費先支付文章處理費,一旦審查著作符合標準,基金會將補助全額費用。目前開放取用作者基金只涵蓋期刊文章的部份,且只補助完全開放取用(fully OA)期刊,但如出版商降低訂閱費用以改用混合開放取用出版模式(hybrid OA),這些混合期刊出版的文章也可以獲得補助。開放取用作者基金當初創立的宗旨如下:(1)整合圖書館員的核心價值;(2)改變世界學術傳播模式;(3)圖書館與圖書館員在開放取用的發展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4)圖書館員已被要求去面對新的發展模式;(5)越來越多的金色開放取用出版商;(6)越來越多的開放取用強制授權機制。Mr. Waller也建議台灣圖書館員目前可考慮:(1)評估當前組織狀況;(2)建立開放取用作者基金;(3)建立相關開放取用計劃和服務;(4)學習和教育。
※第三場 Open Access問卷結果綜合概述 / by張國瑞 概述
該問卷發出日期為2013 年 2 月20日和 3 月11日,受訪者包括台灣圖書館館員,及BioMed Central 和 Springer 台灣作者。問卷以電郵發出,共7,530 份,收回291份
總結如下:
1.圖書館(94%)和網路(81%)是學術文章的主要來源,但開放取用的資訊主要由網路(80%)和圖書館(67%)獲得。
2.94%受訪者會引用開放取用的文章,但只有51%曾在開放取用期刊中出版。
3.94%受訪者有無法取用學術文章的經驗,其中最主要原因是傳統出版所出現的問題和開放取用未能普及。
4.投稿在開放取用的期刊的決定因數:期刊質素和文章處理費。
5.95%受訪者同意政策、典藏和文章處理費補助對學術傳播有幫助。
6.如研究經費包含文章處理費,95%受訪者可能或會在開放取用期刊中出版。但54%受訪者認為有困難獲得開放取用出版基金補助,26%受訪者不知道有相關資訊。
7.國家科研經費,學院科研經費、學術系所和圖書館經費均被認為可用作開放取用出版費。
心得分享:
透過這次的研討會,了解到國際間OA的最新發展,以及強制授權的機制與組織。另外經由University of Calgary館員的分享,也認識到國外大學如何以作者基金的方式,向校內教職員生推動強制授權。台灣在此一範疇仍稍屬落後,一部份或許囿於制度面的問題,以學校來說,開放取用作者基金的成立與運用,即不若國外自由。如先由國家機構成立強制授權機制,再由上而下推及,或可更見其成效。不管如何,圖書館與圖書館員在開放取用的推廣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除了持續推動機構典藏外,如何以強制授權的方式,增進機構內人員著作產出物之能見度,實為當今重要的課題所在。
新書報報
出版中心
跨文化視域下的儒家倫常(上)、(下)
作者|潘朝陽主編
出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出版中心& Airiti Press Inc.
臺師大漢學研究團隊精選2012年於國家圖書館舉辦之「跨文化視域下的儒家倫常」國際學術研討會的17篇論文,時間從上古經中世、近世而到當代;地域橫跨了中國、日、韓與越南;學術兼及儒、釋、道以及西哲。既合乎跨文化視域之要旨,亦跨越時空架構以及思想大教來會通儒家倫常之道與學。儒家的創新性和當代性的返本開新,希因此專書出版而得以振興發揚。
對外華語文化教學實證研究— 以跨文化溝通與第二文化習得為導向 作者|朱我芯 出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出版中心& Airiti Press Inc.
本書為作者五年來耕耘對外華語文教學領域的成果,體現視訊、多媒體、教室等三種學習場域的華語文化教學方法,有利於教師利用各種學習場域的特點,發展以文化應用能力為導向的專門文化課程教學,使學生在習得華語的同時亦習得文化,並具備跨文化溝通能力,而得以與華語母語者進行成功的跨語言與跨文化溝通。全書關照文化的多元層面,學習內容均布於華語各級程度,不僅融合古典與現代文化、文學與非文學,亦兼攝白話與文言、口語與書面語體等。
1½:性別協商的理論遊戲和運動實踐
作者|吳鄭重
出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出版中心&遠流為了突破女性主義的理論瓶頸,掙脫婦女運動行動困境,本書特別從性別「他」者與身心「他我∕她我」的社會生理學觀點切入,並運用身體-空間的結構歷程化關係──包括身處空間的身體鑲嵌和身為空間的情境體現,進行一趟「批判實踐」的性別探索。本書以哲學批判作為社會實踐的性別理論,特別強調將婦女運動與性別協商的社會實踐落實到身體空間的日常實作上面──當我們敞開心房,走出「自己的房間」,盡情享受「像女孩那樣丟球,像男孩那樣翻滾」的樂趣時,一個和而不同的性平新世界,就在你我的起心動念和舉手投足之間,悄然誕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