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敬邀參加2019大學出版社聯展 / 出版中心
- 【林口分館】「2019新年籤好運!」活動 / 林口分館 林惠愛
- 新書上架:菁英、文藝與戰爭─由舊制台北高等學校傳閱雜誌《雲葉》與《杏》看菁英學生的精神樣貌 / 出版中心
- 新書上架:抒情‧表演‧跨文化:當代莎戲曲研究 / 出版中心
- 竭誠邀請您將智慧結晶與實務經驗,賜稿臺灣師大出版社 / 出版中心
- ♥讓我們和書籍來一段美麗的偶遇♥ 2018圖書採購節 / 公館分館 温燕鈴
- 2018臺師大閱讀節系列活動報導 / 莊雯涵
- 參加「玖拾‧究史:臺大創校90年校慶講座」心得 / 校史經營組 洪承理 江明潔 林思儀
敬邀參加2019大學出版社聯展
出版中心
2019台北書展──大學出版社聯展
日期:2/12-17 10:00-20:00、10:00-22:00(週五、六)
地點:台北世貿展覽一館(台北市信義路五段五號一樓)D506攤位)
交通:台北捷運信義線【台北101/世貿站】1、5號出口
展場地圖:http://press.lib.ntnu.edu.tw/sites/default/files/2019map.jpg
2019 Taipei International Book Exhibition
Joint Exhibition of National University Presses
Feb.12-17 2019
Taipei World Trade Center Hall 1 D506
中山大學、中央大學、中興大學、交通大學、成功大學、政治大學、清華大學、
臺北藝術大學、臺灣大學、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藝術大學──聯合敬邀
更完整訊息請見國立大學出版社聯展社群網站
https://www.facebook.com/twnup
【大師開講1】
講題:菁英、文藝與戰爭
主講:津田勤子(臺師大臺灣語文學系博士、致理科大應用日語系助理教授)
主持:蔡錦堂(臺師大臺灣史研究所教授)
時間:2019年2月17日(日)12:00-13:00
簡介:在網路、SNS(Social Network Services,社群網路服務)都沒有的社會裡年輕人如何表達自己的意見?如何理解朋友對社會、人生的看法?透過戰爭時期臺北高等學校學生留下來的傳閱雜誌,我們討論當時的臺灣、日本的菁英對何煩惱、崇拜、生氣、感到自傲。他們對異性、戀愛、生死抱有何種看法?由此浮現他們與我們現代年輕人之間其實沒有很大的隔閡。
【大師開講2】
講題:莎戲曲:抒情‧表演‧跨文化
主講:陳芳(臺師大國文學系教授)
與談:王海玲(國家文藝獎得主、臺灣豫劇團藝術總監)
時間:2019年2月17日(日)13:00-14:00
簡介:莎士比亞戲劇多是改編,不是原創。然其修辭技巧、情節布局、思想深度及人物塑造,在在令人驚艷。四百多年來,莎劇早已成為名副其實的經典。當代戲曲紛紛向莎劇取經,以新異的展演,建構跨文化劇場中的特殊風景。本次講座將從抒情、表演、跨文化等面向,分享作者創作和研究的心得,並邀請國家文藝獎得主,豫劇皇后王海玲現場示範演唱。
【林口分館】「2019新年籤好運!」活動
林口分館 林惠愛
期末考後,學生進入寒假模式,每天到館的人次也少了。
圖書館林口分館為了和寒假沒有回僑居地的僑先部同學一起迎接農曆新年的到來,特地在寒假開始前將圖書館布置出一片新年氣象,並規劃「2019新年籤好運!」活動,邀請同學一起同歡!
抽支籤,看看你的新年運勢!
既然是圖書館辦的活動,自然是不能脫離本行,我們在籤條上寫下跟”讀書”有關的一句話,接著才是吉凶,抽到”大吉”到”小吉”者有糖可領,抽到”末吉”到”中下”者也不用傷心,靠”讀書”即可改運。其實運勢到底如何,還是掌握在自己手中。
「2019新年籤好運!」活動預計進行到2月22日,邀請你來圖書館”籤”成自己的好運氣!
新書上架:菁英、文藝與戰爭─由舊制台北高等學校傳閱雜誌《雲葉》與《杏》看菁英學生的精神樣貌
出版中心
《菁英、文藝與戰爭─由舊制台北高等學校傳閱雜誌《雲葉》與《杏》看菁英學生的精神樣貌》
作者|津田勤子
出版|臺灣師大出版社
本書藉由分析台北高等學校的學生於太平洋戰爭最激烈的日治末期(1943年)自主創刊的傳閱雜誌《雲葉》與《杏》,論證戰爭時期菁英學生的精神樣貌。《雲葉》是1940年入學台北高校尋常科的學生們,在就讀尋常科四年級時所發行的班級雜誌。《杏》則是以台北高校高等科二年級與三年級的三位理科生為中心所發行的雜誌。
本書釐清:第一,台北高校生從事文藝活動的時空背景。第二,《雲葉》與《杏》其編輯者與作者之背景、創刊雜誌之動機、編輯方式、各期的變遷等編輯情形。第三,對現存的戰前發行之《雲葉》與《杏》所刊作品中展現的學生思維足跡。多達300篇的作品分為「以外在環境為題材」與「以內心世界為題材」兩大類,再進一步地進行細部分析,並留意兩刊之異同而展現台灣學生與日本學生、尋常科學生與高等科學生各自的思維及敘述觀點。闡明戰時體制之下的高校生文藝活動,學生們仍堅持高等學校傳統的資質與理念,熬過大時代的轉變。
新書上架:抒情‧表演‧跨文化:當代莎戲曲研究
出版中心
《抒情‧表演‧跨文化:當代莎戲曲研究》
作者|陳芳
出版|臺灣師大出版社
本書一則運用高友工「抒情美典」(Lyrical aesthetics)理論,探究「抒情」從古典戲曲到當代戲曲的歷史意義,同時說明「莎戲曲」為什麼和怎麼樣創作等課題。二則以梅洛龐蒂(Maurice Merleau-Ponty)的「現象身體」(phenomenal body)概念,結合芭芭(Eugenio Barba)與沙瓦里斯(Nicola Savarese)「劇場人類學」(Theatre Anthropology)的運力原則,研究演員在舞臺上展現什麼樣的表演技巧,以建構臺灣「莎戲曲」演員的身體表演美學。三則從赫全 (Linda Hutcheon)《改編理論》(A Theory of Adaptation)的視角切入,探討「莎戲曲」在文化、語言、藝術、「互文性」(intertextuality)等面向,所展現的「標的文化」(target culture)與「標的劇種」(target genre)特質,庶幾可以提供跨文化劇場與表演研究作為參考。另收入珍貴的第一手田調訪談記錄。
竭誠邀請您將智慧結晶與實務經驗,賜稿臺灣師大出版社
出版中心
各位師長、同仁好:
我們鎖定知識及經驗超群的您,將您的智慧結晶與實務經驗透過專業的出版,為您的專業留下最佳見證。
竭誠邀請您將智慧結晶與實務經驗,賜稿臺灣師大出版社!
詳細出版作業實施辦法及表單下載,請至http://press.lib.ntnu.edu.tw/node/123
若有任何問題歡迎與我們聯繫。
♥讓我們和書籍來一段美麗的偶遇♥ 2018圖書採購節
公館分館 温燕鈴
為建立本校師生閱讀風氣,期望將閱讀習慣深植於生活中,本館舉辦「圖書採購節」活動已邁入第13年。「圖書採購節」深得讀者的心,每次開放活動報名都是在1-2天內額滿,為了讓更多讀者參與,今年又突破行政困難,將報名人數提高至70名,但仍然有許多同學無法報到名,最後名額直衝80名,誠品R79店地下書街滿滿的都是師大同學們的身影。
感謝同學們熱情的參與,並在活動結束後給予我們各項建議及鼓勵,問卷顯示整體活動滿意度達97.5%。你們的聲音我們聽到了,2019年的圖書採購節活動時間上會因應大家的建議增長30分鐘。推薦圖書將在2月份陸續上架供閱,有預約圖書的同學們請留意信箱。
最後提醒大家,參與圖書館的選書,平常都有開放哦!如果大家自己逛書店,或是在各項管道看到希望圖書館收藏的圖書(視聽資料也可以),都可以隨時上圖書館網頁推薦(圖書推薦網址:http://www.lib.ntnu.edu.tw/suggestion/suggestion.add.jsp)。
圖1:讀者們報到集合
圖2:誠品王副店長導覽解說
圖3:選書方式說明
圖4:自由選書時間
圖5:提供點心兌換券讓讀者在選書後小小的補充一下體力
圖6:2018圖書採購節大合照
感謝大家的參與,讓我們相約2019年圖書採購節見!
※2月份活動預告:2/18(一)開學日,到公館分館借書(視聽資料也可以)即可得到驚喜紅包一個,數量有限要早點來哦!欲了解活動詳情,請記得追蹤公館分館粉絲專頁(http://fb.me/ntnulib.s)。
2018臺師大閱讀節系列活動報導
莊雯涵
2018臺師大閱讀節(11/21-12/12)以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U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為主軸,以「閱讀無界限─資源永續E起實踐」為題,結合閱讀與「優質教育」、「性別平等」、「氣候行動」等目標設計系列活動,藉由活動的辦理幫助讀者認識聯合國17項永續發展目標,並從日常閱讀中逐步實踐資源永續的目標。本次活動為求環保,也為增加活動的趣味性,以圖書館官方社群軟體LINE的集點卡功能取代紙本闖關卡,讓讀者可使用手機輕鬆集點和完成活動。
- 「e起生活吧!我與電子書的生活日常」
本次『e起生活吧!我與電子書的生活日常』共有三個子活動,透過多樣活動的進行讓讀者認識並學會利用圖書館電子資源:
讀e無二生活照
在活動現場與展示的電子書一起合照,或是利用現場便利貼寫下你正在閱讀或推薦的電子書,張貼在Mistletoe小屋並合照,於圖書館二樓櫃檯出示照片,即可獲得1點。
讀你千本也不厭倦
借閱活動現場展示的電子書,或是自行利用「圖書館資源」-「電子書總覽」或透過首頁上方「e起查」功能,借閱館內採購的電子書,至二樓櫃檯秀出借閱證明,即可獲得1點。
相揪來逛充電市集
2018年11月27日(二) 11:30-13:30 於總館一樓大廳擺攤,邀請廠商來為同學們解說電子書之使用,參加擺攤活動不只可獲得1點,現場亦準備豐富的闖關獎品,只要參加人人有獎!
- 「性別平等」影展
結合聯合國永續發展第5項目標,挑選20部性別議題相關影片供讀者觀賞,期能喚起讀者對性別平等的重視。
- 「What’s in the SDGs?」
有鑑於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尚未被大眾所知曉,為了讓讀者對這17項目標有基本的認識,透過小活動來幫助讀者熟悉,活動方式為藉由找出隱藏於展牆SDGs logo中的密碼(NTNULIB),或至2樓櫃檯回答抽選中之Logo所代表之意思,促使讀者翻閱展牆圖示,瀏覽每一個Logo所代表的意涵。
- 「盲茫書海遇見你」
“你今天"盲選"了嗎❓”
沒有書封、書名、作者,讓讀者僅能透過「書籍簡介」選書,期能提升讀者的閱讀興趣,幫助讀者挖掘意想不到的閱讀喜好。盲選活動推出後大送好評,活動最初準備之50冊書在一兩天內全數借光,後續再推出300冊好書供讀者借閱。
- 「生活搜查線:2018閱讀調查 」
為瞭解本校學生個人閱讀興趣,繼2016年閱讀調查之後,於今年再次辦理,並結合閱讀節活動抽獎,以求獲得更多讀者回饋。本次調查自2018年11月21日至12月12日,以線上問卷方式進行,調查為期三周,共回收1921份問卷,有效問卷1921份,並於2018年12月14日抽出20位得獎者。
在2018年12月10日集點活動結束後,於12月13日抽出50位得獎者。
- 2018聖誕快閃抽獎活動
閱讀節過後,為迎接新年到來,特於2018年12月25日下午3點至4點舉辦聖誕快閃活動,讀者只要加圖書館官方LINE為好友,並回傳當下正在閱讀的書籍名稱,即可線上抽獎,合計615人參與抽獎,抽出一名得獎者。
參加「玖拾‧究史:臺大創校90年校慶講座」心得
校史經營組 洪承理 江明潔 林思儀
為迎接2022年本校百年校慶,本館校史組同仁特地參訪臺大並參加其創校90年校慶講座,吸取相關經驗以後續規劃本校校慶活動。本場講座時間為2018年11月23日,講座地點在臺大圖書館國際會議廳,講座內容暨心得如下:
一、臺大校史與經典研究(歐素瑛)
講者首先以臺北帝國大學創立之背景談起,包含臺灣教育令發布、臺北高等學校創校、民間及官方意見等緣由,接著說明帝國大學之組織結構,是以德國的講座制為主而非現今的系所制,並採大學自治,由教授治校,設有評議會、教授會等組織。戰後則改成美式的系所制取代講座制,並將修業年限由三年制改為四年制。其中歷史人文研究由原本的南洋史學轉變為以中國史為主,醫學、理農學院等則有所繼承與延續。
接著講者講述臺北帝大的傑出學者,如昆蟲學的素木得一引進天敵防治及指定寬尾鳳蝶為天然紀念物、作物學的磯永吉、末永仁改良在來米及推廣幼苗插植法,發酵微生物學的中澤亮治、製糖的濱口榮次郎等,均對臺北帝大的學術做出卓越的貢獻。
二、臺大初期理農學部老師對臺灣發展的貢獻(張文亮)
臺北帝國大學創校之初設有文政及理農兩個學部,講者從人物傳略的角度,提供關於理農學部的更多認識,而其間與札幌農學校(今北海道大學)之淵源亦值得關注。
柳本通義(1857-1937)為臺灣農業高等教育的先驅,1896年來臺擔任「殖產部拓殖課課長」,事蹟包括促使成立「臺灣舊習慣調查委員會」、建議聘請後發表「糖業改良意見書」的新渡戶稻造等。1903年,柳本通義使用總督府經費購置臺北富田町的24甲土地成立「總督府農事試驗場」,為日後臺北帝大校地。農業試驗場的各部門,後來發展成臺北帝大農學院的不同科系,其研究員後來多成為臺北帝大初期的教授,也是許多科系的建立者,諸如東鄉實(農業技術)、素木得一(昆蟲部主任)、磯永吉(農藝科)、竹內叔雄(農藝部兼教育部技師、農林學校校長)、大島金太郎(農事試驗場場長、高等農林學校校長、臺北帝國大學籌備主任)、奧田彧(熱帶農學)等。1919年,農業試驗場發展成「農林專門學校」,1922年,受教育的學生人數已超過900人,效果顯著,改制「高等農林學校」,1928年併入臺北帝大。
藤根吉春(1865-1941)於1904年出任農業試驗場第一任場長,1905年聘請專家於試驗場開班授課,並給一年制的學位證書,於是試驗場與教育合一,培養了臺灣最早一批的農業專家,如臺北家畜檢查長楊漢能、淡水場咕咾組合長潘龍光等。藤根吉春出版了許多臺灣最早的本土性研究報告,諸如:1906年,《臺灣農友會報》向農民介紹國際農業新知,1907年,《臺灣農事報》介紹較具深度的研究成果,為臺灣最早的學術研究期刊,1910年《農事試驗場特別報告》,向農友介紹試驗場的研究成果。
東鄉實(1881-1959)於1906年來臺剛組織成立的「彰化銀行」。1910年,著作《臺灣農業殖民論》,主張「恩典的落實,教育的普及」;1916年,提出在臺灣成立大學,培育文政、理農之在地領袖;1917年主張將臺灣糖產獲利投入國民教育,促成1919年總督府發布第一次《臺灣教育令》;1924年,回到日本,選上眾議員,仍持續推動臺灣成立第七所帝國大學。而後,1924年幣原坦成為創校準備會總長,1926年臺灣成立文教局,制定大學經費與人事,可說是東鄉實對教育的強調,促成了1928年臺灣第一所大學的成立。
大島金太郎(1871-1934)於1920年四月來臺擔任農業試驗場場長兼農林專門學校教授,六月成立「實驗林」,提出以「治山就是治水」之原則管理森林;而後,1922年農林專門學校改制高等農林學校,1927再改制臺北高等農林學校,校長一職均由大島金太郎擔任。1928年臺北帝國大學成立,其為籌備者之一,爭取優秀老師前來任教,並任理農學部第一任部長,提倡「理農一體」的理念,視理學為農學之基礎。
三、展示學術:1930年代的臺北帝大與日本學術協會(呂紹理、洪廣冀)
日本學術協會成立於1924年,是日本科學史領域具有相當影響力的學術團體。該協會每年都舉辦學術研討會,邀集日本重要的科學研究者發表論文,1934年為了慶祝成立十週年,特別將第十屆年會移師臺灣舉行,在成立八年的臺北帝國大學舉辦學術會議。為期三天的年會吸引來自日本各地五百餘名學者參加,除了多場學術研討會外,為了宣揚當時日本科學研究的成就,舉辦好幾場公開的「市民講座」,邀請當時極具名望的學者向大眾介紹科學領域的最新動態。為展現統治四十年間臺灣學術的發展,臺北帝大及臺灣總督府所屬各研究機構皆選派最優秀的研究者與會發表論文。
宮部金吾與臺灣植物學
1934年的市民講座所邀請植物病理學者宮部金吾(1860-1951)演講「北海道的植物」,他與臺灣有特別淵源。宮部金吾畢業於札幌農業學校,進一步取得哈佛博士學位,師承十九世紀最重要的美國植物學家Asa Gray(1810-1888)。
Asa Gray是哈佛大學第一位植物學教授,他藉著美國東印度艦隊打開日本通商口岸之便,收集到日本的植物標本,發現某些日本植物與相距遙遠的美東植物為同種,此發現支持了好友達爾文的演化論。宮部金吾延續了老師Asa Gray的植物分佈研究,有傑出表現。植物在地理空間的分布疆界,便以宮部金吾之名稱為「宮部線」。
宮部金吾於1889年回到札幌農學校擔任教授,展開學術與教學生涯。在札幌任教期間,他的一部份學生來到臺灣,審視臺灣植物與日本等週邊區域間的關係,其中一位就是臺灣博物館首任館長川上瀧彌(1871-1915)。川上瀧彌是最早投入玉山植物研究的學者,臺灣特有種玉山櫻草的發現者,他以恩師之名將其命為「宮部櫻草」。櫻草屬植物正好是當年Asa Gray發現在美東以及日本皆有分佈的物種,櫻草串起了植物學家師徒三代的研究。宮部金吾與他的學生們在臺灣推動了植物學與農業的變革,更培育出一批優秀人才。
四、臺北帝大南洋史學及其戰後遺緒(周婉窈)
今年(2018)舉辦九十周年校慶的國立臺灣大學前身為設立於1928年的臺北帝國大學(臺北帝大)。講者以臺北帝大文政學部史學科「南洋史學」為主軸,重建該講座的歷史,及其戰後演變,藉以呈現臺北帝大與臺灣大學間的繼承與斷裂。
南洋史學的出現
臺北帝大創校之實務理由之一為接收臺灣總督府臺北高等學校之畢業生,是一所研究型大學,創校初期師生比很高,某些學科教師人數甚至超過學生,隨著學生人數增加,師生比隨之降低,但基本上呈現的師生比,絕非現今之臺灣大學所能望其項背。
臺北帝大無論人文學科或自然學科皆以地理位置訂定學術方向,其創設宗旨以臺灣、東洋、南洋之自然界及人文界為研究重心。以臺灣為中心擴及東洋和南洋,這種特殊的理念有別於其他帝國大學,故「南洋史學」為臺北帝國大學才有的史學科下的一個專攻。
誰來讀南洋史學
臺大校史檔案中記錄了南洋史專攻學生在學時必須學習荷蘭、西班牙文等語言,以利撰寫學位論文時能正確的解讀史料。畢業後的發展方面,1940年以前畢業者,多任職於圖書館、學校或進入公部門,1940年後因戰事吃緊,許多學生未能完成學業即被徵調上戰場。這樣的歷史情境下,只有於戰爭前畢業的中村孝志(1910-1994)與戰爭期間未被徵調從軍的女學生張美惠(1924-2008)成為延續臺北帝大南洋史及戰後臺灣史的兩大重要人物。
中村孝志出生於屏東恆春,1932年進入臺北帝大,1935年畢業續留在臺北帝大,1939年離開臺灣到東京,是戰後研究荷蘭時期臺灣史的重要學者。張惠美於1944年入學,在臺北帝大被接收後繼續留下來,於1947年畢業,成為戰後的國立臺灣大學第一位歷史系畢業生,也是第一屆文學院唯一畢業生,畢業後留校擔任助教,由臺北帝大「具體」過渡到戰後的臺大。兩人是傳承臺北帝大南洋史研究與戰後臺灣史的兩柱香火。
承先未能啟後
戰後的臺大人文學院仍保留南洋史學的研究,當時受過日本史學訓練、研究越南史的陳荊和(1917-1995)也加入教學陣容。陳荊和自幼隨父親至日本定居,1936年進入慶應大學預科部就讀,師事越南史大家松本信廣(1897-1981),取得文學士學位後前往法國遠東學院繼續研究東南亞史,精研越南史與越南語,1946年返臺授聘於臺灣大學擔任講師,1948年兼任省立師範學院講師,他和戰前的臺北帝大並無淵源,卻於戰後十多年在臺大延續臺北帝大的南洋史學研究和教學,他傳承了日本的學術傳統,原本可以與張惠美一同承繼戰前南洋史的研究,卻因戰後的政治氛圍與迫害,這個傳承在他與張惠美離開臺大後完全中斷。
再續南洋史研究
臺大的南洋史研究中斷二十六年後,由曹永和繼續臺北帝大的南洋史研究。曹永和不是臺北帝大的學生,他以高中學歷自學成功,專研荷蘭時期的臺灣史,亦自修西班牙文與荷蘭文。他獲得臺大聘用於歷史系授課,更進一步成為中央研究院罕見只有高中學歷的院士,任教二十餘年,培育影響無數學子,被譽為「海洋史大家長」。讓臺北帝大與臺大間看似斷烈中依稀找到一絲連結。
五、解讀臺大創校時之建築思潮(堀込憲二)
講者先介紹其他學校與臺大同一時期之建築物,藉以說明文學院、校史館等建物為當時之潮流所致,均屬於羅馬復興式(Neo Romanesque),如一橋大學本館(1929)、東大安田講堂(1925)、東大圖書館(1928)、東大工學一號館(1935)、京都大學本館(1925)等。此種形制之建築以RC造為主,為了壁面防水的需求。磁磚多採用表面有條紋或布紋粗面的樣式。如「筋面磁磚」(十三溝面磚)或「抓紋磁磚」(Scratch Tile)。如臺大校門即採用不會反光的粗面磁磚。
接著說明建築磁磚之流變,早期建築以紅磚煉瓦為主,如總統府、臺中火車站等,而在關東大地震後因萊特設計之帝國飯店屹立不搖,使得RC建築逐漸風行。而建材也從紅磚變成赤小口磁磚(外層裝飾),再轉變成黃褐、黃綠的抓紋磁磚。磁磚之演變為抓紋磁磚(林百貨)→粗面磁磚(臺大文學院)→筋面磁磚(師大行政大樓)→Tapestry磁磚(臺北中山堂)→布紋磁磚(臺北二二八紀念館)→Terra Cotta(臺北中山堂)→白小口磁磚(陳天來故居)。
而在國內介紹文章中多提及之國防色(黃褐、黃綠)。講者亦指出尚待考據,其色彩應為當時之流行色而已,而非以防空、國防為目的。
六、追尋臺大精神(陳弱水)
講者以1928至1990年為時限,由歷史架構與事件兩主軸檢視臺北帝國大學、傅斯年校長的臺大生涯、臺大與黨國體制、臺大與臺灣學術發展、臺大與政治社會變動等校史過程中的要素,以探尋臺大存在的意義。
19世紀末以來日本共有九所帝國大學,本土有東京、京都、東北、九州、北海道、大阪、名古屋七所,殖民地的京城帝國大學(位於今韓國首爾)是第六所,晚其四年於1928年成立的臺北帝國大學則是第七所。帝國大學的特色之一為「講座制」,講座由特定專業領域的教授擔任,構成大學的主體「學部」(國民政府接收改制後稱「學院」),創校之初設文政學部及理農學部,1936年增設醫學部,1942年理農學部分途,1943年增設工學部,遂成為具文政、理、農、工、醫等五個學部的綜合性大學。帝國大學的學生來自高等學校,臺北高等學校即為本校前身。
政治社會變動方面包括:關子嶺事件,起源於1960年6月19日,臺大校友為主的四十多名青年,以歡送同學赴美名義於關子嶺聚會,實為討論組織反對黨的運動,而後這群青年人遭受白色恐怖的驚懼,亦帶動了此後三十多年蓬勃發展的臺灣獨立運動;中國青年自覺運動,1963年臺大、政大兩校學生號召,獲師大等大學及中學生響應,而後於1970年左右在政府壓力下走入尾聲;1964年9月臺大政治系教授彭明敏與其學生起草臺灣人民自救宣言事件,主張重新制定憲法,保障基本人權;1966年7月,哲學系教授殷海光因政治壓力不獲續聘的學術迫害事件;1971年4月臺大學生響應海外保衛釣魚台運動,在校園掛出大幅標語,並獲當局許可舉行反日抗議遊行,此運動在校內掀起中國民族主義以及討論政治問題的熱潮;1971年12月7日晚間法學院學代會於臺大體育館舉辦中央民意代表全面改選辯論,為臺灣第一場關於憲政根本層次的公開辯論;1972至1975年間,以反共之名,對臺大哲學系內中國自由派學者進行整肅,導制解聘教職員、研究所停止招生一年的哲學系事件;1989年代終止大學黨國體制的臺大學生運動;野百合運動,1990年3月五千多名學生聚集中正紀念堂廣場(今自由廣場)要求解散國民大會、廢除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召集國是會議、訂定政經改革時間表,大多數領導者為臺大學生。